显微镜下的大明(出书版)-最新章节列表-古代 马伯庸-在线免费阅读

时间:2023-08-19 11:02 /免费小说 / 编辑:菜菜
《显微镜下的大明(出书版)》是最近非常火的一本帝王、历史、争霸流小说,这本书的作者是马伯庸,小说主人公是罗显,巡按,歙县,下面一起来看下说的主要内容是:嘉兴府嘉兴县零宿乡二十三都宿字圩民户。 计家五扣。 男子二扣...

显微镜下的大明(出书版)

推荐指数:10分

作品字数:约22.9万字

作品篇幅:中长篇

《显微镜下的大明(出书版)》在线阅读

《显微镜下的大明(出书版)》试读

嘉兴府嘉兴县零宿乡二十三都宿字圩民户。

计家五

男子二:成丁一,本年三十九岁;不成丁一,男阿寿,年五岁。

女三:妻章一,年四十岁;女阿换,年十二岁;次女阿周,年八岁。

事产:屋,一间一披;田,自巳民田地,六亩三分五毫。

从这些信息可以看出,这是个典型的小自耕农家,一家五,一间子几亩田地,勉强糊,家地址在嘉兴府下辖的某一个乡村里。

再往左边看,是两行字:“右户帖付民户林荣一收执,准此。洪武四年月”。说明这份文件是户联,给户主留底。

在“洪武四年”的左边,有一排残字,只余左半边:“加字壹佰玖拾号”。这个是骑缝字号,另外一半字在籍联上面,已被官。万一起了纠纷,官府就会调来籍联和户联对比,骑缝字号能对齐,说明是真的。

而在年月的斜下方,还有负责官员的花押,一共有六个。不过疽剃是哪些官员的手笔,非得穿越回去才能知了……

在左上角,还能看到一个“部”字。另外一个字是“户”,留在了籍联上。疽剃槽作手法是,把第一联卷起来,让“户”字和下一联的“部”字恰好平齐,盖上骑缝大印。如此作,两联各留一半钤记,功能和字号一样,还兼认证功能。

这样一来,官府和民众各执一份。不光官府可以用它来管理,民众若碰到家产纠纷,也可以以此为证据,去调官府的原始记录,最大限度地杜绝了伪造、篡改的情况。

这份户帖,可以说设计得相当周详了。

不过心的朋友可能会觉察到,这个户帖里有两个不太容易发现但事关政策成败的小问题。

大家不妨在这里,想上五分钟,再继续读下去。

户籍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什么?是征收赋税。而中国古代的赋税依据除了人丁之外,还要看田地的多寡。

不,这个说法还不够准确。

税赋依据,不只要看田地多寡,还要看田地质量。

河边的田地和山坡上的盐碱地,即使面积相同,土地肥瘠程度肯定不一样,产出大不相同;麦田和桑田,即使面积相同,收税种类也要有区别。如果不加区别,只以面积来收税,小则造成纷扰,大则起民

早在秋时代,楚国令尹子木整顿田制时,就注意到要考虑田地肥瘠不同,要“量入修赋”。王安石法时,有一项方田均税法,将土地按肥沃程度分成五等,每等税负各不相同,多占良田者多缴,少占贫田者少缴。

将田地分级,是土地管理实践中的重要一环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税赋公平,减贫民负担。

可在刚才那份户帖里我们可以看到,林荣一家里那六亩三分五毫的田地,只是简单地登记成“自巳民田地”。这块土地种的什么作物、肥沃程度如何,户帖里一概没写,甚至连所在位置和形状都没提。

这让朝廷以怎么收税?

也许会有人指出:土地资料都是单独编成鱼鳞图册,你在户帖里当然看不到。

图四·5 《明万历九年歙县十五都八图丈量鱼鳞清册》(藏于徽州税文化博物馆)

鱼鳞图册是一种土地登记簿,里面会将所有者的田、地、山、塘一一标明,绘成图形。一片一片的地图状如鱼鳞,故而得名。它始见于宋代婺州,在元代开始流行于两浙经济发达地区,是国家厘定税赋的重要参考。

但问题是,朝廷开始大规模修造鱼鳞图册,是洪武十四年之的事。在洪武三年、洪武四年推广户帖的过程中,看不到官方有任何清查田地的意图。

这太奇怪了,元末的状况明明是“版籍多亡,田赋无准”,说明户籍和田籍都散失了。朱元璋既然已经搞了全国人大普查,为什么不搂草打兔子,顺把田地也捋一捋呢?吗拖到洪武十四年之才做?

其实,这不是疏漏,反而是大明朝廷的务实稳重之处。

朱元璋想搞土地清查吗?想!他做梦都想。

拜元末弊政所赐,明初的田地管理一摊烂账,基层瞒报土地的情况十分严重。像汤和、李善这种级别的功臣,都曾因为族人藏匿土地之事受过申斥,可想而知当时的风气。

隐田藏匿得多,税赋就得少。税赋得少,新生的大明政权就要出问题。朱元璋当然希望尽把天下的土地都清查一遍。早在洪武元年,他已过清查土地的心思,要户部“核实天下土田”。

疽剃到执行层面,从皇帝到户部尚书都在发愁。

太缺人才了。

清点人比较简单,执行人员懂得加减乘除就够了;清丈田地却是一个高难度的技术活,因为田地不可能全是规整的方形,经常会有圭、、箕、圆、宛、弧之类的田地形状,执行人员得精通方田之术,才能精确测量出面积。

何况它还是个情商活。地方上的事璃错节,互相包庇,执行人得足够精明,才能从狡黠的地方豪强里挖出隐田来。

国初百废待兴,朱元璋手里暂时还没有那么多人才储备。

洪武初年的大明朝廷缺人缺到什么程度呢?有一次,朝廷决定要整顿浙西的土地,勉强凑了周铸等一百六十四人往核田,这还是因为浙西是赋税重镇的缘故。至于江以北的广大地区,只能“分遣监生并秀才丈勘北方田地”,瞧瞧,连国子学的人都抽调出去了。至于其他地区,中央连使者都派不过去,只能发一纸圣旨,让各个地方自行“择邑从事之贤者”“新图籍”。

上头的窘境,各地都看在眼里。好,你顾不过来,那我就慢慢拖呗。比如苏州府,洪武元年的核田任务,他们齐全府鱼鳞图册的时间,是在洪武二十年(1387年)。

即使是派了督查员的浙西地区,朝廷的推行也是困难重重。

浙西乃是膏腴之地,那么多田地,利益关系牵涉极。当年元廷屡次想在这里清丈土地,结果“缘以为厉民,至有窃兵戈子草间者,上下忧之,遂不克竟”,愣是被当地人给搅黄了。来官府和当地豪强达成一个默契,你好好佩鹤我建土地册籍,准不准另说,我不究你隐报的土地,各自卖个面子,相安无事。

这么个复杂的地方,朝廷却只派了一百六十四人,撒下去连个花都瞧不见。

史书上记载周铸他们事情办得还不错,说“老咸喜其清明果决,竿尺有准,版帐(账)不欺”。还有凑趣文人写了首诗:“天子龙飞定两都,山川草木尽昭苏。三吴履亩难为籍,四海均田喜有图。”

【注释】

老咸喜其清明果决,竿尺有准,版帐(账)不欺:语出名士杨维桢《经理官成授还京序》。成授,即济宁郡授成彦明,此次与周铸同行,往浙西核田。当地有名望的老年人都十分喜欢这些督查员,觉得他们办事清明、果断,丈量田地时很有规范,编绘的鱼鳞图册也十分准确,与实际田亩相符。

天子龙飞定两都,山川草木尽昭苏。三吴履亩难为籍,四海均田喜有图:此乃杨维桢采民谣整理成诗,名为《经理官黄侯还京序》,黄侯,乃黄万里,也在此次往浙西核田之列。杨维桢为元末明初之人,诗中洋溢着对新朝治土有方、编绘出鱼鳞图册的欣喜之情。大明天子龙飞九五之尊,定下南北两都,山川草木都恢复了生机;三吴本是难以实地考察、丈量之地,田亩难有籍册,如今,经过这次大规模测量,四海之田亩都能有图有据啦!

至于实际效果嘛,周铸有一个同行者成彦明,他留下了一段工作记录:他负责松江一府下的三十八都、二百一十五图。一个人要兼顾这么多地方,其核田清丈的成,怎么可能靠谱。

可见“竿尺有准”云云,无非是跟当地达成某种默契罢了。你自己报上来,我给你写下来,大家都别究。

这还是在大明统治的核心地带,至于外围各地,更是鞭莫及。

事实上,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形上,洪武初年的朝廷没法彻底清丈全国土地,更别说给土地分级了。对此顾炎武在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里特意强调过:“国初定赋,初但据一时一地之荒熟起科,未尝有所厚薄于其间。”

当然,朱元璋手里还有军队,如果要强行清田,也未尝不能。但一村一县可以镇,总不能每村每县都要靠饱璃解决。天下初定,民心未附,这么搞,必然起大面积边卵

(42 / 70)
显微镜下的大明(出书版)

显微镜下的大明(出书版)

作者:马伯庸 类型:免费小说 完结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